連衡陽保衛戰的英雄方先覺,都曾投降擔任偽「先和軍」軍長 郝柏村怎敢說沒有國民黨將領投降? |
郝柏村在受訪時說,這些投降的所謂國民黨將領,「是把汪精衛的偽軍算在了國民黨軍隊的頭上」,郝並說「在八年抗戰期間,沒有一位國民黨將領向日本人投降,也沒有國民黨軍隊被日軍俘虜,有的只是全體陣亡」。如此大言不慚的說法,實在另所有對抗戰歷史有基本認識的人都無法接受。李敖就曾在臉書上PO文,舉出了美國財政部長摩根韜(H.Morgenthau, Jr.),在1944年11月10日所收到的一封密電,電文中說「這實在是一個丟人的記錄:偽軍中的62%是以前的國民黨軍隊,自 1941 年以來,足足有 67 個全銜將級軍官投敵」,這個史料清楚的點出了抗戰期間有多少國民黨將領降敵。但即使有如此清楚的證據,為國民黨辯護者居然還能無恥的說「投敵的都是雜牌軍,中央軍無人投降」。
圖中那一位是中央軍? |
共產黨游擊戰略指導正確
郝柏村還說「正面戰場是決定性,敵後戰場只是一個補助性的」、「抗戰正面戰場95%,敵後戰場5%」,這種話是在刻意貶低敵後戰場的重要性,倘若敵後戰場如此無關緊要,為何蔣介石要成立「冀察戰區」與「魯蘇戰區」兩個敵後游擊戰區?為何還要找共產黨人來協助教導如何打游擊戰呢?
南嶽幹訓班專教國軍打游擊,可惜國軍思維無法改變,以致成效不彰 |
朱德在他的《論抗日游擊戰爭》中,點出了游擊戰與正規戰有所區隔,游擊戰是「群眾運動」也是「政治戰爭」,並說「抗日遊擊隊的領導者,要懂得組織群眾。如果群眾只有對付日本的心思而沒有組織,也就不能抗日」,可見發展是敵後戰場的重中之重,倘若不先發展群眾,不先建立地方組織,使兵民融為一體,藏兵於民、育民為兵根本沒有打游擊的可能,這也是為何共軍能越打越強,而國軍確越打越弱的主要原因。
國民黨在敵後自毀長城
國軍不懂怎麼打游擊戰,卻在敵後「摩擦頻頻」、「動作不斷」,以魯蘇戰區為例,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在萊陽成立魯東行轅,分別由盧斌(中統)與厲文禮(軍統)任主任與副主任之職(厲同時兼任山東省第8專區專員兼保安司令),盧與厲屬國民黨內的不同派系,本就不易合作,而盧斌又支持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,將原屬於厲的第8專員區的掖縣劃歸給共軍駐守。厲文禮氣憤不已,居然教唆部下胡鼎三與萊陽縣長王海如,在1939年5月間偷襲魯東行轅,擄走盧斌等十餘人,至萊陽縣城西北方,用亂石擊破腦袋殺害,此即為當時震驚各界的「魯東行轅事件」。
只要親共連自己人都殺,那對於共軍自然更不能放過,同樣是1939年的3月間,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,路經國民黨第五縱隊司令秦啟榮所屬王尚志部占據的太河鎮地區,遭到王尚志部的殘殺,同樣成為轟動一時的「太河慘案」。這兩起事件都早於新四軍事件,可見國民黨摩擦在先,共產黨反擊在後,並非不是事實。
或許有人會說,這都是共產黨的抹黑與污衊,殊不知這些歷史清清楚楚地記載在國民黨人自己的史料裡,代盧斌繼任魯東行署(事件後行轅改編為行署)的李先良在回憶錄裡清楚提及「魯東行轅事件」,李還感嘆事件受害者中還包括沈鴻烈的姪子,但沈為了顧全大局僅將厲文禮撤去專員一職而已,對厲等人的囂張行徑居然莫可奈何。
「秦烈士啟榮紀念基金會」為我們留下了,國民黨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鐵證 |
至於「太河慘案」的記載則更清楚,由於秦啟榮後來遭到共軍擊斃,為紀念其殉國所設立的「秦烈士啟榮紀念基金會」,對於其功績大書特書,其中便清楚記載了太河慘案的經過,還提到被攻擊方在遭到攻擊當下表明「我八路三支也」,沒想到秦部居然不但不停火還「益痛擊之」。紀念集編輯者編篡當時已在台灣,在反共思維下,自不覺得當時殺八路軍何錯之有,也正因如此為後人留下了國民黨破壞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」的鐵證。
國府的游擊隊主要任務是防止日軍與共軍進入地盤,因此彼此間的聯繫與合作不多。國府又派非黃埔嫡系的雜牌軍到敵後戰場,例如:東北軍到魯蘇戰區、西北軍到冀察戰區、楊虎城的部隊被派往中條山,這些地方軍一來對於國府派他們到敵後,借日軍之手好消耗他們心有不滿,二來不懂何謂游擊戰,在敵後還是用正規軍的作戰方式,因此,日軍掃蕩老掃到國軍,國軍自然越打越弱,支持不住者便降敵成為偽軍(前述之厲文禮即投敵任偽魯東和平建國軍司令)。這樣一來共軍對這些投敵的國軍就更無客氣的道理,反共論者常抨擊共軍「打國軍不打日軍」,卻不敢說這些國軍許多都同時有偽軍番號,是一群「曲線救國」的「國軍」。國府的敵後戰場就在這樣自毀長城的情況下,土崩瓦解徹底失敗了。在事實見不得人的情況下,也就出現郝柏村這種「抗戰正面戰場佔95%,敵後戰場佔5%」,貶低敵後戰場好轉移問題焦點的說法。
中流砥柱何錯之有?
郝柏村說「中共自稱是抗戰中流砥柱有欠公道」,但我要問「中流砥柱」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?依據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釋義,中流砥柱是「比喻獨立不撓、力挽狂瀾的人」。我實在不懂這與「領導」有何關連?打開敵後戰場的斑斑史料,共軍扛起了抗日的責任,激起了占領區人民的民族意識,組織了民眾打擊日軍補給線,將日軍壓縮於點線之間,使日軍無法抽調更多兵力到正面戰場,減輕了國軍正面戰場的壓力,這些貢獻是必須肯定的,就算如郝柏村所說的只有5%,那也是有5%的貢獻,不該全盤否定。在整個抗戰的過程中,國共雙方都有人犧牲,抗戰不單只是那個黨的功勞,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勝利。
承認共軍抗戰貢獻,就是台灣抗戰史的轉型正義 |
文章來源:《組國文摘》雜誌
是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
回覆刪除國軍屢次讓日軍死傷數萬人到十多萬人 共軍最大戰役百團大戰只讓日軍死傷三千多人 請問這差異多大?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