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

轉貼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:部隊解散之後果(四)

兩岸史話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

  • 2013-07-08 01:43
  •    
  • 旺報
  •    
  • 【文/李瞻】
 ▲二戰期間美國駐華陸軍司令魏德邁(左)訪台時,蔣緯國在機場歡迎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二戰期間美國駐華陸軍司令魏德邁(左)訪台時,蔣緯國在機場歡迎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國軍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國軍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蔣介石視察中國青年軍。左起陳大慶將軍、杜聿明中將、蔣介石、滇西大反攻的司令官衛立煌將軍。(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提供)
 ▲蔣介石視察中國青年軍。左起陳大慶將軍、杜聿明中將、蔣介石、滇西大反攻的司令官衛立煌將軍。(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提供)

     山東戰役,是國共內戰的一個轉捩點,自此以後,共軍反被動為主動。一直採取攻勢,直到國軍完全退出大陸為止。
     游擊隊認為,8年奮戰,得到勝利,協助政府受降,恢復秩序,穩定治安,理應論功行賞,予以表揚,未料竟被解散,予以羞辱,實在無情無義。痛恨至極。乃在失望、憤怒與報復的心情下,紛紛投入共軍,山東共軍游擊隊,原屬絕對劣勢,現轉變為絕對優勢,成為陳毅勢力最強大的第三野戰軍。
     至此,政府警覺山東情勢嚴重。1947年2月,派李仙洲率國軍3萬人,前往魯南進剿共軍,不幸於萊無吐絲口被共軍包圍,全軍覆滅,李仙洲被俘。
     山東戰役挫國軍
     1947年3月,政府再結集45萬人,分由湯恩伯、張靈甫、李天霞率領3個集團軍,兵分三路進攻魯南陳毅共軍。新編74師,美式裝備,號稱鐵軍,師長張靈甫勝利後為南京衛戍司令,協助接受日本在華最高統帥剛村寧次在南京投降。其軍中央突破,孤軍深入,兩翼未能配合,致被共軍包圍於孟良崮,血戰兩日。傷亡13000人,被俘19000人,張靈甫自殺殉國。
     1948年9月24日,濟南孤立,亦被共軍攻占,山東省主席王耀武,化裝擬逃往青島,但在我的家鄉壽光寒橋,被共軍俘虜。在戰時,壽光是最安全的地區,我曾在寒橋讀中學,李光良市長曾在寒橋避難,現張景月被解職,部隊解散,而今王主席,卻在張景月以前最安全的地區被俘,這個故事,實在耐人回味!
     至此,山東境內,除青島仍由劉安祺將軍堅守外,所有國軍與親政府之游擊隊,已全被消滅。這是政府解散游擊隊的結果。
     山東戰役,是國共內戰的一個轉捩點,自此以後,共軍反被動為主動。一直採取攻勢,直到國軍完全退出大陸為止。
     勝利後政府解散東北60萬偽滿軍,與解散游擊隊,同樣為政府失敗的主因。因此,東北戰役特別值得重視。
     1946年4月26日,孫立人將軍率新一軍自秦皇島登陸,不到3個月,連克錦州、四平街、長春、農安、德惠等地區,並越過松花江,擬直取哈爾濱,可說勢如破竹,已擊潰林彪主力70%,面臨全軍覆滅的命運。事態嚴重,中共乃要求美國特使馬歇爾,脅迫命令政府停戰,舉行和平談判。林彪則利用這段時間,以60萬偽滿軍為基礎,並與由內蒙與山東輸入的共軍相結合,接受蘇聯的訓練與裝備。建立強大的第四野戰軍。
     同時,孫立人因與東北最高行政長官杜聿明,因懷德布防問題意見不合,1947年7月竟以不服從命令罪名,將孫免職。據說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,哈哈大笑,並說:「革命大業,又拔除了一個障礙!」自此東北戰局急轉直下,重蹈山東戰役的悲劇。
     1948年10月2日,蔣總統飛瀋陽,擬撤出東北國軍,但計畫失敗。
     1948年10月14日,共軍不惜一切犧牲,血戰數日,首先攻陷錦州,司令官范漢傑被俘。錦州為東北通往華北之咽喉,該地失陷,東北國軍已無退路。
     1948年10月19日,長春已陷孤立,司令官鄭洞國投降。
     東北其餘國軍,為求突圍,由新六軍軍長廖耀湘組成遼西兵團,進攻錦州失敗;轉攻營口,擬由海上撤出,1948年10月28日再被擊潰,廖耀湘被俘。
     上述戰役後,瀋陽已成孤城,旋於1948年11月12日陷落,司令官周福城被俘,東北四大戰役,國軍傷亡約40萬人,精銳部隊損失大半。山東與東北兩大戰役,直接決定了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的命運。
     關於東北,還有一點值得補述。勝利後,美軍顧問團團長魏德邁將軍,兼任中國軍區蔣委員長之參謀長。其認當時蘇聯已先占領東北,因國軍戰力不夠,應先接收關內,平息內戰,東北則暫委託美軍接收,安定後,再交中國。蔣因八年抗戰,主要在收復東北,若由美軍接收,恐失人心,則予婉拒。1948年末,大勢已去,魏德邁離華,他在南京機場說:「中國人太愛面子,但面子不能救中國!」
     杜孫二人產心結
     抗戰時,為了配合盟軍作戰,由杜聿明率10萬國軍遠征緬甸,孫立人當時為38師師長,與杜軍階懸殊。但因馳援仁安羌戰役,竟能以兩個團之兵力,擊敗日本一個師團,並解救被圍英軍9000人,宗教、記者與醫護人員1000餘人,自此一舉成名,聞名國際。後至印度整訓,擴編為新一軍,連續在緬甸擊潰日本6個精銳師團,粉碎德、日在土耳其會師,征服世界的美夢。因而英名遠播,成國際著名將領,而與艾森豪、巴頓、蒙哥馬利與馬歇爾將軍齊名,1945年凱旋返國,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!
     杜率大軍在緬作戰失利,退入野人山,因瘴氣、缺糧以及環境極為惡劣,致官兵傷亡大半,黯然返國。兩者相比,杜對孫有何感想,自可想知。(待續)

資料來源: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reading/1105130308/112013070800417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