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

《觀察》雜誌文章─從八田與一「斷頭」談媚日史觀


八田與一銅像慘遭「斷頭」是4月16號各大媒體的即時新聞。其實當各地的蔣公銅像被獨派人士「斬首」,法治又無法遏止時,難免會有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。我們該探究的是,為什麼連藍營都有人推崇八田與一。

許多人推崇八田與一的原因,是說他「只是個工程師」、「他的建設造福台灣人」、「台灣人該承認日本對台也有貢獻」、「他沒有殺台灣人」、「他熱愛台灣」…等等光怪陸離的讚美。其中尤以親自為八田紀念園區剪綵,時任總統的馬英九最具爭議性。

馬英九去祭拜八田與一,或許就是外省原罪心結所驅使出來的行為
藍營不該向媚日歷史投降
為什麼說馬最具爭議性呢?因為獨派要「去中國化」,會選擇崇拜八田非常正常,可馬英九身為藍營的指標性人物,拿香跟拜綠營的本土論述,倒置的結果也就造成藍營史觀的錯亂。許多人都說藍營的失敗,就在喪失了話語權。但究竟什麼是「話語權」呢?「話語權」簡單講就是歷史論述。有歷史論述的政黨,才知道怎樣向支持者講述自己的歷史,怎樣訴說自己的英雄人物。所以,取得歷史話語權,就等於取得道德制高點、歷史正當性。

可惜多數藍營的人,特別是那些被「外省原罪」凌遲的外省青年,他們在面對綠營「本土化論述」的衝擊下不知所措,自己的政黨成了「外來政權」、原本崇拜的英雄人物成了「殺人魔王」,一切過去的價值在他們心裡徹底崩潰,部分意志不堅者便向獨派論述靠攏。馬英九去祭拜八田與一,或許就是這種外省原罪心結驅使出來的行為。

馬英九不是沒做好事,只是與他所有做的好事一樣,最後都是半途而廢功敗垂成
藍營缺乏台灣史觀
持平來說,馬英九的台灣史觀也不是只有八田與一而已,在幕僚學者的建議下,馬英九曾將「台灣的孫中山—蔣渭水」大大推崇了一番。2005年,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,在紀念台灣光復一甲子的活動中,將蔣渭水的巨像懸掛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外牆上,表達對蔣渭水的景仰和繼承他的愛國主義傳統。只是這次的努力最後半途而廢。

首先,過去國民黨從未重視過蔣渭水,國民黨人只知「人類的救星—蔣中正」,根本沒有人知道誰是「台灣的孫中山—蔣渭水」。況且國民黨在紀念活動辦完後,並無後續相關活動繼續推廣,馬本人後來也不常提起蔣渭水,所以根本不可能將蔣渭水的形象深植入支持者的腦海。更糟的是,馬英九這邊才紀念完蔣渭水,那邊就跑去向日本殖民幫兇八田與一獻花致敬,這種行為好比將納粹大屠殺紀念館與希特勒紀念堂,擺在一起「功過並陳」,導致藍營台灣史觀大錯亂,企圖建構國民黨本土論述的努力,自然也就無疾而終了。

蔣渭水的奮鬥史,就是孫中山思想流傳到台灣的在地化與本土化。
蔣渭水才值得被人尊敬
蔣渭水,一個被台灣長期遺忘的本土民族主義者,他的一生就是台灣人民追尋中國人認同、追尋孫中山思想,並且渴望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最佳表率。

1921年蔣渭水創立「台灣文化協會」,展開了一系列的民權啟蒙運動,例如邀請《台灣通史》的作者連橫,主講台灣歷史和漢文,而身為醫生的蔣渭水也親自主講公共衛生。在推動中華歷史、文化之後,文化協會逐漸發展至政治議題,包括蔣渭水在內的文化協會成員,參與了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」,結果遭到日本殖民者以違反《治安警察法》為由鎮壓,蔣渭水等人因此被判四個月的有期徒刑,這便是著名的「治警事件」。

蔣渭水並未因「治警事件」的打擊而氣餒,他在自己行醫的大安醫院旁,開設文化書局販售當代先進思潮書籍,1927年更成立台灣民眾黨,這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政黨,黨旗最早為仿中國國民黨黨旗的「上青下紅中央白日」,後改為仿中華民國國旗的三星黨旗,目的就是要為台灣民眾爭取地方自治與言論自由。

蔣渭水的奮鬥史,代表孫中山在中國大陸所推動的革命、推動的三民主義,也引起許多台灣人的共鳴。蔣渭水繼承了孫中山的思想,將爭取民族、民權、民生的思潮在台灣散播,這就是孫中山思想的在地化與本土化。因此,藍營應該高舉孫中山與蔣渭水的旗幟,告訴台灣人民:從孫中山到蔣渭水,代表的是台灣人希望祖國強大,希望回歸中國的思想脈絡,而今天的統一運動正是繼承了這條先民遺志的光榮道路。唯有這樣,藍營才不會在面對獨派的本土論述時,被打得七葷八素、丟盔卸甲,也才能與獨派的媚日史觀正面對抗,將台灣導回正軌上。

文章來源:《觀察》雜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