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

轉貼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:在台安度晚年(五)

兩岸史話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

  • 2013-07-09 01:33
  •    
  • 旺報
  •    
  • 【文/李瞻】
 ▲民國33年左右,孫立人將軍(左)與曾在中國遠征軍服役的戰象林旺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民國33年左右,孫立人將軍(左)與曾在中國遠征軍服役的戰象林旺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開會情形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開會情形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蔣中正總統與杜聿明合影。(取自網路)
 ▲蔣中正總統與杜聿明合影。(取自網路)

     身處戰時,為求生存,率軍與敵偽匪作殊死戰,為求勝利,生活緊張,不能想其他任何問題。來到台灣,生活完全改變。
     犧牲奮鬥無私無我
    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,張景月化裝自魯南山區輾轉潛赴青島。其後部分高級幕僚與部屬,紛紛前來團聚,一時竟有數百人,乃組成山東臨時保安第三師。
     抗戰期間,張景月在平原地帶,組成強大游擊隊,並大膽建立永久固定總部,對抗日軍,戰績輝煌。由於軍民團結與保甲制度健全,轄區治安良好,安全穩定,教育普及,農村欣欣向榮,而成為山東游擊隊的模範區。
     勝利後,奉中央命令,率全軍開闢一條血路,護送何思源省主席前往濟南接受日軍投降,過程圓滿,恢復秩序,鞏固治安,協助順利推行省政,功勳卓著。王耀武任省主席後,其被改調閒職,部隊解散,這種改變,極感驚訝,痛心疾首;但仍服從命令,接受現實。
     張景月領導的保安第三師,無私無我,犧牲奮鬥,歷盡艱辛,理應受到尊重,此時,青島已陷孤立,乃由青島防衛司令劉安祺將軍安排,經政府特許,由張景月率部屬前往台灣。到基隆後,軍人編入澎湖防衛司令部,唐錫嘏參謀長則至鳳山黃埔軍校任職。張景月則聘為行政院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。而文職人員,如劉和亭、李紹文與霍子坡諸位老師,則安排至台中高工、逢甲大學與中興大學任教,均住台中。後李老師榮任逢甲大學教務長,曾邀本人前往該大學周會演講。
     1957年6月,我在台中結婚,因岳父與其相識,張伯伯(景月)曾參加我們婚禮,翌日前往拜候。其住家為平房,與中等家庭相當。室內布置簡樸,沒有沙發,亦無特別裝飾,只有幾把藤椅與簡單茶具;但光線明亮,十分乾淨,相當舒適。家中沒有佣人,只有元配張伯母陪伴。張伯母出身農村,仍纏足。張伯伯歷任要職,但始終由張伯母陪伴,始終如一。由此可知張伯伯的品格,他始終遵守中國傳統社會的美德,令人敬佩!
     張伯伯身體稍胖,但精神很好,態度溫和,談話親切,彼此相處就像家人一樣。他說:「你岳父說,你曾參加游擊隊,亦參加遠征軍,現在能在大學教書,很不容易。」我說:「我們非常感謝張伯伯,在極端困難下,於1940年創辦壽光中學,後改山東十五聯中,沒有十五聯中,我們將永遠失去求學與上進的機會,……。」。他又說:「戰時,學校完全關閉,青年失學,情形嚴重。劉和亭校長再三建議創辦戰時中學。成立後,最初學生很少,後有兩千多人,成效卓著。目前在台同學有數十人,各界都有,很有成就,有些同學常來看我,殊覺欣慰,也很佩服劉和亭校長的遠見。」
     1942年,我到大後方讀書,必須有「良民證」才能通過敵偽軍的層層關卡。這項證件,也是張伯伯交待教導營晉西屏營長辦理的。這件事,我特向張伯伯致謝。他說:晉營長現在台南。我曾寫信問候,並致謝忱。
     最後談到他的生活,他說身處戰時,為求生存,率軍與敵偽匪作殊死戰,為求勝利,生活緊張,不能想其他任何問題。來到台灣,生活完全改變。台中社會安定,氣候溫和,朋友眾多,家人陪伴,又有行政院的一份薪水,當可安度晚年。
     名垂青史永世懷念
     這次拜候,對張景月(伯伯)有了更深入的瞭解,他的智慧與勇敢,清廉與道德,成就與貢獻,以及他淡泊名利,無私無我,無怨無悔,犧牲奉獻的精神,足堪為時代的典範。
     隨後又去拜候劉和亭、李紹文與霍子坡諸位恩師,他們不僅延續了我的學業,又建立了戰時師生的特殊情感,不僅是「經師」,更是「人師」。以後每到台中,我都前往拜候。
     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忠臣。張景月領導的這批堅毅忠貞的戰士,隨著時代歲月的轉移,在1980年代相繼謝世,他們的成就與貢獻,將名垂青史,永遠為世人所懷念!本文範圍太廣,時間久遠,錯誤之處,在所難免,尚祈學者先進糾正謬誤,匡補闕遺,以期留下一分正確的歷史,是所至盼至禱!(全文完)

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

轉貼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:部隊解散之後果(四)

兩岸史話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

  • 2013-07-08 01:43
  •    
  • 旺報
  •    
  • 【文/李瞻】
 ▲二戰期間美國駐華陸軍司令魏德邁(左)訪台時,蔣緯國在機場歡迎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二戰期間美國駐華陸軍司令魏德邁(左)訪台時,蔣緯國在機場歡迎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國軍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國軍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蔣介石視察中國青年軍。左起陳大慶將軍、杜聿明中將、蔣介石、滇西大反攻的司令官衛立煌將軍。(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提供)
 ▲蔣介石視察中國青年軍。左起陳大慶將軍、杜聿明中將、蔣介石、滇西大反攻的司令官衛立煌將軍。(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提供)

     山東戰役,是國共內戰的一個轉捩點,自此以後,共軍反被動為主動。一直採取攻勢,直到國軍完全退出大陸為止。
     游擊隊認為,8年奮戰,得到勝利,協助政府受降,恢復秩序,穩定治安,理應論功行賞,予以表揚,未料竟被解散,予以羞辱,實在無情無義。痛恨至極。乃在失望、憤怒與報復的心情下,紛紛投入共軍,山東共軍游擊隊,原屬絕對劣勢,現轉變為絕對優勢,成為陳毅勢力最強大的第三野戰軍。
     至此,政府警覺山東情勢嚴重。1947年2月,派李仙洲率國軍3萬人,前往魯南進剿共軍,不幸於萊無吐絲口被共軍包圍,全軍覆滅,李仙洲被俘。
     山東戰役挫國軍
     1947年3月,政府再結集45萬人,分由湯恩伯、張靈甫、李天霞率領3個集團軍,兵分三路進攻魯南陳毅共軍。新編74師,美式裝備,號稱鐵軍,師長張靈甫勝利後為南京衛戍司令,協助接受日本在華最高統帥剛村寧次在南京投降。其軍中央突破,孤軍深入,兩翼未能配合,致被共軍包圍於孟良崮,血戰兩日。傷亡13000人,被俘19000人,張靈甫自殺殉國。
     1948年9月24日,濟南孤立,亦被共軍攻占,山東省主席王耀武,化裝擬逃往青島,但在我的家鄉壽光寒橋,被共軍俘虜。在戰時,壽光是最安全的地區,我曾在寒橋讀中學,李光良市長曾在寒橋避難,現張景月被解職,部隊解散,而今王主席,卻在張景月以前最安全的地區被俘,這個故事,實在耐人回味!
     至此,山東境內,除青島仍由劉安祺將軍堅守外,所有國軍與親政府之游擊隊,已全被消滅。這是政府解散游擊隊的結果。
     山東戰役,是國共內戰的一個轉捩點,自此以後,共軍反被動為主動。一直採取攻勢,直到國軍完全退出大陸為止。
     勝利後政府解散東北60萬偽滿軍,與解散游擊隊,同樣為政府失敗的主因。因此,東北戰役特別值得重視。
     1946年4月26日,孫立人將軍率新一軍自秦皇島登陸,不到3個月,連克錦州、四平街、長春、農安、德惠等地區,並越過松花江,擬直取哈爾濱,可說勢如破竹,已擊潰林彪主力70%,面臨全軍覆滅的命運。事態嚴重,中共乃要求美國特使馬歇爾,脅迫命令政府停戰,舉行和平談判。林彪則利用這段時間,以60萬偽滿軍為基礎,並與由內蒙與山東輸入的共軍相結合,接受蘇聯的訓練與裝備。建立強大的第四野戰軍。
     同時,孫立人因與東北最高行政長官杜聿明,因懷德布防問題意見不合,1947年7月竟以不服從命令罪名,將孫免職。據說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,哈哈大笑,並說:「革命大業,又拔除了一個障礙!」自此東北戰局急轉直下,重蹈山東戰役的悲劇。
     1948年10月2日,蔣總統飛瀋陽,擬撤出東北國軍,但計畫失敗。
     1948年10月14日,共軍不惜一切犧牲,血戰數日,首先攻陷錦州,司令官范漢傑被俘。錦州為東北通往華北之咽喉,該地失陷,東北國軍已無退路。
     1948年10月19日,長春已陷孤立,司令官鄭洞國投降。
     東北其餘國軍,為求突圍,由新六軍軍長廖耀湘組成遼西兵團,進攻錦州失敗;轉攻營口,擬由海上撤出,1948年10月28日再被擊潰,廖耀湘被俘。
     上述戰役後,瀋陽已成孤城,旋於1948年11月12日陷落,司令官周福城被俘,東北四大戰役,國軍傷亡約40萬人,精銳部隊損失大半。山東與東北兩大戰役,直接決定了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的命運。
     關於東北,還有一點值得補述。勝利後,美軍顧問團團長魏德邁將軍,兼任中國軍區蔣委員長之參謀長。其認當時蘇聯已先占領東北,因國軍戰力不夠,應先接收關內,平息內戰,東北則暫委託美軍接收,安定後,再交中國。蔣因八年抗戰,主要在收復東北,若由美軍接收,恐失人心,則予婉拒。1948年末,大勢已去,魏德邁離華,他在南京機場說:「中國人太愛面子,但面子不能救中國!」
     杜孫二人產心結
     抗戰時,為了配合盟軍作戰,由杜聿明率10萬國軍遠征緬甸,孫立人當時為38師師長,與杜軍階懸殊。但因馳援仁安羌戰役,竟能以兩個團之兵力,擊敗日本一個師團,並解救被圍英軍9000人,宗教、記者與醫護人員1000餘人,自此一舉成名,聞名國際。後至印度整訓,擴編為新一軍,連續在緬甸擊潰日本6個精銳師團,粉碎德、日在土耳其會師,征服世界的美夢。因而英名遠播,成國際著名將領,而與艾森豪、巴頓、蒙哥馬利與馬歇爾將軍齊名,1945年凱旋返國,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!
     杜率大軍在緬作戰失利,退入野人山,因瘴氣、缺糧以及環境極為惡劣,致官兵傷亡大半,黯然返國。兩者相比,杜對孫有何感想,自可想知。(待續)

資料來源: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reading/1105130308/112013070800417.html

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

轉貼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:一介平民成功因素(三)

兩岸史話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

  • 2013-07-07 02:08
  •    
  • 旺報
  •    
  • 【文/李瞻】
 ▲山東省立十五聯中(今壽光中學)時期的校門。(取自網路)
 ▲山東省立十五聯中(今壽光中學)時期的校門。(取自網路)
 ▲1943年山東省立十五聯中(今壽光中學)畢業生合影。(取自網路)
 ▲1943年山東省立十五聯中(今壽光中學)畢業生合影。(取自網路)
 ▲何思源在1945年任山東省政府主席,1946年11月調任北平市市長。(取自網路)
 ▲何思源在1945年任山東省政府主席,1946年11月調任北平市市長。(取自網路)
 ▲中共解放軍攻破濰縣城牆。(取自網路)
 ▲中共解放軍攻破濰縣城牆。(取自網路)

     其間與敵偽共軍大小戰役數百次,但始終團結一致,保持紀律,鞏固陣地,不僅未被敵人所擊潰,反而能以實力控制偽軍,壓縮共軍,建立固定總司令部。
     張景月為一介平民,何以成為游擊隊之領袖?可說是時勢造英雄,主要有下列因素:
     一、秉性純潔,對人尊重。其個性勇敢、豪爽、忠厚、清廉、善組織、對人尊重、具親和力。作戰身先士卒,平時與士兵共甘苦;與人相交,肝膽相照;處事大公無私,賞罰分明;對人謙虛,受人尊重。記得他到我村,都是馬隊隨行,遇到長老,他都下馬親切問候。由於這些美德,自然眾望所歸,譽冠群倫。
     二、鄉農學校,建軍骨幹。張景月是壽光鄉農學校的隊長,他的重要幹部,都是鄉農學校歷屆結業的優秀學員,也都是他的學生,彼此有深厚感情,理念相同,目標一致,都是為了保衛家鄉,對抗日軍的殘酷侵略。同時他們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,沒有派系,精誠團結,所以由地方游擊隊,能逐漸成為能征善戰並能與日軍作陣地戰的山東保安第三師。
     山東最強大的勁旅
     三、軍民一家,軍紀嚴明。他的部隊,都是轄區農民的子弟,他們都信任張景月,都是為了不願做亡國奴而參加游擊隊。游擊隊常住農家,不論軍隊化整為零,或化零為整,都需農民的支持,尤其戰時軍需浩繁,動員大量民伕,都是透過行政系統與保甲制度,公平攤派。軍糧如果不足,則辦理借支,按年度順延。軍隊紀律嚴明,絕不擾民。人民雖負擔很重,但為了生存,均願出錢出力,全力支援,真正做到軍民一家,建立戰時軍民合作的典範。
     四、傑出幕僚,合作無間。張景月出身農民,未受正規教育,因他知人善用,禮賢下士,因此組成了一個傑出而有效力的幕僚團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北大、清華、南開與北師大畢業,均為一時之選。他的參謀長唐錫嘏先生,黃埔軍校畢業,協助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軍事體制,紀律嚴明,完成地下交通網,設立永久固定總部,改變對日作戰方式,奠定勝利基礎。政治部主任解偉明,推行戰地政務,建立保甲制度,肅清盜匪,團結人民,成績卓著。劉和亭先生,結合一批學人,在張景月支持下,雖然經費困難,與日軍不斷「清鄉」的威脅下,毅然創辦了山東省立十五聯中,推行戰時教育,培養人才,最初僅有學生數十人,以後增設6個分校,學生增至兩千多人,這種精神,實在令人感佩!
     由於這些成就,使他的保安第三師,成為山東游擊隊最強大的一支勁旅。
     當時計有5個步兵團、特務營、教導營、騎兵連、兵工廠、被服廠、軍醫院、藝工隊、青年隊,以及一些行政單位,共計約3萬人,其中以馬成龍團、孟團與李團,戰力最強,聲譽最隆。其間與敵偽共軍大小戰役數百次,但始終團結一致,保持紀律,鞏固陣地,不僅未被敵人所擊潰,反而能以實力控制偽軍,壓縮共軍,建立固定總司令部。
     被錯誤政策所消滅
     抗戰勝利之後,政府任命何思源為山東省主席,何為文人,沒有軍隊,沒有能力接收。因張景月軍隊最多,戰力最強,轄區最為安定。所以政府先送何主席到壽光。但壽光至濟南尚有200多公里,而沿途多為中共游擊隊所盤據,故張景月必須率保安第三師全軍打開通路,護送何主席至濟南。而張景月轄區即為中共游擊隊所占領。濟南受降後,任命張景月為濟南城防司令,負責市區與郊區之治安,為何主席之親信,此為張景月之黃金時期。
     抗戰勝利後,政府宣布游擊隊為「游雜部隊」與東北60萬偽滿軍,應予解散。這是一個極嚴重的錯誤政策,隨後國共內戰,國軍慘敗,失去大陸,這是主要原因。
     山東光復不久,政府為執行既定政策,改任黃埔嫡系將領王耀武為山東省主席,何思源改調北平市長。因此張景月調任閒職,部隊改編,隨後解散。當時游擊隊與張景月齊名者,尚有以昌樂為基地的張天佐,其亦為壽光人,轄區在膠濟鐵路以南,地盤穩固,教育發達,政績斐然。與張景月部遙遙相對,相互支援,可說魯北、魯南,既無國軍,情勢仍穩如泰山。但張景月部瓦解後,張天佐即陷孤立。
     此時國軍第二十二軍夏楚中部駐防濰縣,為防共軍進攻,乃調張天佐部布置外圍,防守四關,國軍則駐內城,未曾充分支援,經數日晝夜激戰,張部損失慘重,張天佐在西關自殺身亡。山東這兩支游擊隊勁旅,8年未被日本打敗,竟被政府的錯誤政策所消滅,誠值浩嘆!(待續)

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

轉貼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:對抗之大膽策略(二)

兩岸史話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

  • 2013-07-06 01:41
  •    
  • 旺報
  •    
  • 【文/李瞻】
 ▲抗戰時期國軍配備簡陋,部分軍人仍穿草鞋,難與日軍抗衡。(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提供)
 ▲抗戰時期國軍配備簡陋,部分軍人仍穿草鞋,難與日軍抗衡。(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提供)
 ▲抗戰時期小學生接受愛國教育。(取自網路)
 ▲抗戰時期小學生接受愛國教育。(取自網路)
 ▲日本在華實行殘無人性的「三光政策」。圖為日軍在華大肆搜捕青壯年進行屠殺。(取自網路)
 ▲日本在華實行殘無人性的「三光政策」。圖為日軍在華大肆搜捕青壯年進行屠殺。(取自網路)
     日軍初期占領山東,均為配備新式武器之機械化部隊,而游擊隊僅有步槍、手榴彈、與布鞋,根本無法與日軍正面對抗。
     1940年,德、義、日形成聯盟,擬訂征服世界的美夢,在這項政策下,日本首先實行「南進政策」,負責進攻菲、越、泰、印尼、星、馬、緬、印等國,並準備偷襲珍珠港與美宣戰。但日本國力衰敗,無力實行這項計畫,日本軍部乃決定「以戰養戰」,決議在華實行殘無人性的「三光政策」,即「殺光支那人,搶光支那人的財產,燒光支那人的房屋!」
     這種恐怖殘酷的政策,本人曾親臨其境,眼看美麗的村莊,一個一個燒光,橫屍遍野,遍地哀嚎,成人不見,少年亦被擄去,悲慘情形,已成人間煉獄!當時我僅14歲,為了生存,亦毅然參加游擊隊的少年工作隊,擔任通信、除奸與防毒工作。在這種情形下,要活命,只有參加游擊隊,因之張景月部又迅速增加到3萬人,成為山東游擊隊的主力。
     智取降低犧牲
     日本之「三光政策」造成人民之極大痛苦,張景月對抗日軍,乃採取了下列大膽對策。張景月所轄地區,均為黃河出口與渤海南岸之大平原,連丘陵地帶都沒有。日軍初期占領山東,均為配備新式武器之機械化部隊,而游擊隊僅有步槍、手榴彈、與布鞋,根本無法與日軍正面對抗。只有隱藏農村,俟日軍進入村莊時予以伏擊。並以巷戰狙擊敵人。這種戰法,不僅均有傷亡,而人民更加痛苦。
     1938年,為集中兵力進攻武漢,在山東之日軍,大批調往華中。1940年,日軍為進攻南洋諸國以及密謀偷襲珍珠港,致山東日軍又大量調走,因之張景月對抗日軍之策略乃有下列重要措施:
     一、普遍建立地下交通網,改變對日作戰方式。因轄區一片平原,游擊隊無法對抗日軍之優勢,以農村與日軍進行巷戰,更增加無辜人民之痛苦。為了生存,乃動員大量民伕,不分男女老幼,不分晝夜,將轄區主要道路,完全挖掘成深1.5公尺,寬1.2公尺,與形狀略帶彎曲的戰壕,並每100公尺兩側設有掩體之射擊孔,以便伏擊日軍。主要戰壕上面均加掩蓋,便於游擊隊隱藏。
     這樣工程浩大,我雖年幼,亦曾參與這項建設。工程完成後,轄區地下四通八達,大大增加游擊隊的活動空間,克服了平原游擊隊的缺點,並有效削弱了日軍的優勢與機械化部隊的活動。自此以後,日軍不敢輕易出動,必須集結大批軍力,才敢出動「清鄉」。
     二、建立固定司令部,與日軍實行陣地戰。自地下戰壕交通網完成後,游擊隊之戰力大增,而日軍則相對失去優勢。張景月乃採大膽措施,決定在壽光北區尚家庄建立山東保安第三師固定總部,該村有一千多戶人家,其左右3、4華里處,並有壘村與孫雲梓兩個大村,三者可相互支援,形成犄角之勢。
     三村城牆均高數丈,有寬闊之護城河,河床密布鐵絲網,其周圍並密布地雷。三村城門,均設吊橋,平時可安全通行,戰事收起,阻絕交通。城門內外,均有戰壕維護。三村內部,除地上軍事設施外,並全部地下化。三村之間,地下亦有廣闊之密道相通,以便相互支援。總部周圍10華里,則密布附有射擊掩體之戰壕,如日軍進攻,戰壕則廣布游擊隊,實行伏擊。日軍前進,必須先越過這些戰壕,通過無數伏擊,才能接近尚家庄總部。
     固定總部設立後,日軍曾有6次進攻,每次均動員敵偽軍萬餘人,配備大炮與坦克車,戰況激烈,但因戰壕密布,城防堅固,敵明我暗,致敵人始終未能越雷池一步。其最後一次,日軍以大炮掩護戰車進攻,逼近城下,企圖攻入城內,但一輛坦克墜入戰壕,而被游擊隊以手榴彈投入戰車展望孔而被擊毀,其最高一位少將指揮官亦於此役中陣亡。
     1944年,日軍決意以坦克、飛機與毒氣消滅游擊隊。張景月因早獲情報,為減輕重大傷亡,乃將部隊化整為零,撤出尚家庄。日軍進入總部,並無所獲。俟日軍撤走後,總部迅速恢復舊觀,安定如常。
     三、部隊、機關、學校,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之國旗,並規定部隊均穿制服,以示對抗日軍侵略之決心。這種大膽行為,贏得山東各地游擊隊之尊敬。
     遠見令人感佩
     四、普遍設立學校,實行戰時教育。抗戰初期,日軍經常實行「清鄉」,學校均已關閉。1940年,情勢好轉,學校逐漸恢復,並設立壽光中學。但因戰時,學校並無定所,設備簡陋,通常學生只有10餘人。又因日軍勢力仍在,致經常跑「警報」,老師常帶學生到寺廟與樹林中上課。1941年,太平洋戰爭爆發,大批日軍調走,情勢更為安定,張景月乃於寒橋建立壽光中學永久校址,並設6個分校,共有學生兩千多人,隨後改為山東省立第十五聯中。
     因在戰時,校名、校址不斷更換,我讀了6個小學、5個中學,都沒有畢業。但若沒有這些戰時學校,我將無法完成大學教育。張景月出身農民,後為游擊隊領袖,在惡劣環境下,與日軍晝夜拚鬥,但仍延聘優良師資,推行戰時教育,培養人才,這種遠見,非常令人感佩!(待續)

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

轉貼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:大時代的見證(一)

兩岸史話-張景月─抗日游擊隊的典範

  • 2013-07-05 01:51
  •    
  • 旺報
  •    
  • 【文/李瞻】
 ▲李先良於山東省青島市政府市長辦公室留影。(取自網路)
 ▲李先良於山東省青島市政府市長辦公室留影。(取自網路)
 ▼日軍在中國東北農村清鄉的駭人情景,圖為日軍所攝,照片中可見動物與人的屍體相距甚近,顯示是遭機槍所射殺。(取自網路)
 ▼日軍在中國東北農村清鄉的駭人情景,圖為日軍所攝,照片中可見動物與人的屍體相距甚近,顯示是遭機槍所射殺。(取自網路)
 ▲梁漱溟的理論對鄉村建設影響重大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梁漱溟的理論對鄉村建設影響重大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作者前政大新聞所長李瞻教授(左),也曾參與抗戰敵後游擊隊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 ▲作者前政大新聞所長李瞻教授(左),也曾參與抗戰敵後游擊隊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)

     編者按本報於4月28日至5月2日刊登林明正先生所撰〈被遺忘的抗戰敵後游擊隊〉,新聞學界耆老,現年89歲的李瞻教授,年輕時也曾參加山東抗日游擊隊,特撰文章回憶當年隊長張景月少將的英勇事蹟,藉以表揚山東游擊隊對於大時代的貢獻,也為這段歷史留下一個見證。
     抗日戰爭爆發,日軍很快占領山東,張景月為了保衛家鄉,乃以鄉農學校歷屆畢業學員為骨幹,立即組成了一支有紀律並有戰鬥力的游擊隊。
     國立台灣大學前校長、前國防部長孫震博士,與我係多年好友,日前餐敘,送我5頁《旺報》(4月28日至5月2日):〈被遺忘的抗戰敵後游擊隊──青島保安總隊苦撐8年〉。這篇文章主要敘述青島市長李先良與高芳先青保總隊長,艱苦抗日的英勇故事,深為感佩!
     2005年,本人曾寫《大時代的見證》回憶錄,請孫校長核閱並撰長篇序言,知我曾參加張景月的游擊隊,以及與李先良市長的關係。按李先良與我同為政大畢業校友,來台後均於政大任教,他教「市政學」,我教「世界新聞史」,我們都在一個教授休息室,又同住政大宿舍,成為芳鄰,他知我是山東壽光人,乃常常與我談到他在壽光的驚險遭遇。
     保衛家鄉對抗侵略
     1944年,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,日本與太平洋交通線已難確保,乃決定先消滅山東游擊隊,並打通中國與其南洋占領區的交通網,以期最後在中國內陸與美軍決戰。在這種決策下,日本乃集結龐大兵力,首先在山東「清鄉」,同時打通平漢線與粵漢線,並在湘、桂、黔地區展開猛烈進攻,並獲重大勝利;因此,李先良之青島嶗山地區,難以生存,乃前往壽光,投靠張景月。
     壽光原本十分安全,但不久日軍亦大舉「清鄉」,立即成為戰區。一天,李先良在寒橋與日軍遭遇,無處藏身,情況萬分緊急;幸上天保佑,忽然發現當地一家農民,正在發喪,他靈機一動,向喪家要了一套喪服,披麻戴孝,偽裝孝子,跪地哭靈,及至大批日軍在面前經過,亦未發現,李市長得幸運脫險,以後回到嶗山,重整軍力,迎接最後勝利。張景月在這次日軍「清鄉」壓力下,將部隊化整為零,隱藏地下,亦無重大損失。
     孫校長令尊原為學校校長,戰爭爆發後,組織游擊隊,保衛家鄉,對抗日本侵略。他自幼從父親口中,即知張景月的大名,以後知道我與張景月的親密關係,特囑應予介紹,藉以表揚山東游擊隊,對於大時代的貢獻。
     張景月山東壽光張家庄人,出身農家,秉性勇敢、豪爽、忠厚、善組織、富親和力,具有中國農民傳統純樸的美德。其村與我家東斟灌相距五華里;相傳曾於我村作長工,與我村有深厚感情,其與家父相識,見面我都稱他張伯伯,一般都稱他「張司令」。
     戰前韓復渠任山東省主席,採用梁漱溟「鄉村建設派」的理論,於山東各縣市,設立「鄉農學校」,實行「兵農合一」,即農忙期間農民完全種田,秋收後,農民接受嚴格軍事訓練,完成後負責肅清盜匪,維持治安,掃除煙毒。
     張景月原為壽光二區保安隊長,後任鄉農學校隊長。當時鄉農學校設於二區丁家樓,與我讀小學時代的學校為鄰居,所以經常看到張景月帶隊訓練民兵的情形,民兵均穿制服,步伐整齊,歌聲雄壯,儼然像一支勁旅,令人印象深刻。以後山東有80萬游擊隊,其重要幹部,絕大多數均為鄉農學校畢業的學員。當時小學校長為慈樂堯先生,戰時為壽光縣長,為張景月之好友,一文一武,分別負責戰時敵後軍事與教育建設的重任。
     日軍殘暴逼上梁山
     抗日戰爭爆發,日軍很快占領山東,張景月為了保衛家鄉,乃以鄉農學校歷屆畢業學員為骨幹,立即組成了一支有紀律並有戰鬥力的游擊隊。
     日軍為了鞏固占領區,解除游擊隊的威脅,集合兵力,經常實行「清鄉運動」。日軍所到之處,燒殺搶劫,強姦婦女,搜捕青年壯丁,送往東北、日本做奴工,有些甚至送往「七三一部隊」,用活人做毒氣實驗,這種殘酷行為,致善良人民之生命財產完全失去保障,這真是所謂「逼上梁山」,青年紛紛參加游擊隊,張景月部迅速增加到一萬餘人,因之山東省府,任命張景月為第十五行政區專員,他的部隊改編為山東第十五保安旅。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