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

《尋找祖國三千里》

吳思漢(1924-1950),本名吳調和,台南白河人。1937年,白河公學校全校第一名畢業。4月考進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第16屆。

那一年終於回到祖國的吳思漢,站在鴨綠江邊吶喊著:「祖國啊,請你看我一眼吧,你的台灣兒子回來了!」

當年四大才子之一的吳思漢,通過重重難關「曲線」內渡回祖國大陸的重慶,滿腔熱血投入抗戰,日據台灣青年心裡很清楚──要救台灣必先救祖國。

當時美軍與國民黨商議,欲尋一青年以降落傘空降阿里山,與當地抗日游擊隊聯繫,配合美軍登陸作戰。台灣人都知道,阿里山根本沒有什麼抗日游擊隊,根本上是美軍要人去送死。但,抗日心切的吳思漢自告奮勇,就算幾位在重慶的台灣前輩好言相勸,但吳思漢仍執意前行。「為抗日,赴湯蹈火,在所不辭。這就是他的信念。」

李純青憶起當年臨行前的吳思漢:「您貴姓?」
「我叫吳思漢。」他斯文地笑了一笑。
吳思漢,吾思漢,好一個名字,「壯士,祝你成功!」

後來美軍改變戰略,跳傘計劃作罷,愛國的台灣青年吳思漢沒死在阿里山上,卻在1950年撲倒於國民黨的馬場町刑場。

文章來源:轉貼自藍博洲與張方遠臉書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