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

參加抗戰的台灣青年

抗戰時台灣人有去重慶的有去延安的,他們投身抗戰因為他們知道—要救台灣先救祖國!
台灣當然與抗戰有關,絕不容三腳仔岩里政男黑白講!

藍博洲
<參加抗戰的台灣青年 >-4

從建國大學到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呂芳魁

1942年春,就讀建國大學 第3期的臺北板橋人呂芳魁(1922年-1946年)與幾個進步同學離校出走,投奔關內抗日革命根據地。不料,事機敗露,逃到山海關,就被學校抓了回去。1943年冬,他和許多建大同學被日軍強征入伍,並被分發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受訓。結業後,任炮兵少尉,駐軍日本和歌山縣。

1945年5月,他與駐軍日本四國島的建大同學游禎德秘約,逃離日本軍隊,經大阪、九州,由下關輪渡上海,輾轉來到仍在日本白色恐怖統治下的北京,然後歷經艱難,通過思想進步的臺灣同鄉——北大醫學院和理學院教授林耀堂和蘇子衡先生熱心引薦,與北京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繫。6月,他改為母親的李姓,易名子秀(妻名秀子),取得“良民證”,然後突破日軍重重封鎖,到達晉察冀革命根據地,參加八路軍。抗戰勝利後,他積極準備到平津和南方,爭取儘早返回故鄉,為振興臺灣而鬥爭。然而,1946年2月13日,身為晉察冀軍區張家口市炮兵團教導隊教官的他,卻在帶領學員做反坦克地雷壓力承受實驗時冒險檢查和排除故障,因為反坦克地雷突然爆炸,不幸犧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